五年流光,淬煉成鋼 |
|
|
|
2020年7月初入水電四局到如今,已至五年。回首過往才驀然發覺,五年時光,不過一瞬,五年努力,從青澀到堅韌,成長成一塊淬火的鋼。 此次,我騎車翻越山嶺,見到了一條悠長的鋼軌。工程人似乎總對基礎設施建設有著非同一般的情感,就如同此刻我審視這條蜿蜒伸展的軌道,從成都的雨霧里鉆出來,穿過重慶的群山,又蜿蜒著向更遠處駛去。 我望著那些沉默的軌道,忽然想起一句詩:“星垂平野闊,月涌大江流。”大抵如此吧。我的五年,便是這般在星月之下,與軌道一同延伸開去的。 我常常回望曾經的路,希望可以給予自己一點小小的啟示。初入水電四局時,我是個未曾踏足社會的毛頭小子,抱著幾本理論書,滿腦子都是些不著邊際的幻想。成都地鐵19號線的工地上,混凝土的氣味與機械的轟鳴交織,我第一次知道了“紙上得來終覺淺”的含義,書本上的概念性知識,在現實中和參建者的作息、工程建設的進度相調和,而我就在其中扮演著組織的角色,繁忙的工作里,我見過許多次星辰月光,躲避著許多個雨水霜寒,從春到秋再到夏,我用四季織就“絕知此事要躬行”的意義。 輾轉至山城重慶,在軌道交通4號線、17號線的工地上,我見識到了更多的精彩。摸索將書本上的理論與施工現場鋼筋水泥結合起來。那些曾經我反復遇到的名詞,不再只是文件上的白紙黑字,而是成為了解決實際困難的鑰匙。TBM區間施工難點堵點攻克的過程中,我們創建黨員示范崗、黨員先鋒崗,劃分黨員責任區,實現多個首個“全線貫通”工程節點……在同心協力解決各類問題的征途上不斷跋涉,始終勇往。 字念舊往,文識人情。這五年間,我寫過不少文字,記錄山川河流,抄錄名家大篇,感悟風土人情,撰寫各類材料,但是文字本身的力量有如山海,讓人難以忘懷,無論是在辦公室里,還是走出去,我總是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風景帶給我的震撼。探訪模范榜樣的先進事跡,我從那些堅韌不拔的默默堅守里汲取了營養,在成長的道路上朝著更優秀的方向步步跟隨;尋找水電人的年味兒,我從那些走心的敘述里感知了四局人的溫厚,他們從不傾吐自己的思念如潮,卻將每一個記憶里的味道一一列舉;主持大型文藝活動,我從那些雀躍的身影里看到了水電人的未來,如此朝氣蓬勃又這般充滿希望。 勛獎載身,更為遠方。這五年間,我也獲得過不少獎項,從“重溫黨史經典·獻禮建黨百年”主題演講比賽的“優勝獎”到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立項課題研究成果宣講“一等獎”,從“先進工作者”到“優秀黨務工作者”稱號……獎狀在抽屜里積了厚厚一摞。但最珍貴的,是工地上那些不具名的認可——工人們愿意把心里話跟我說。拍拍肩膀就能傳遞的溫柔和良善,讓人無比地熱愛著眼下的一切,讓我從心底里意識到,能保持一顆純粹的初心,比得什么獎狀都珍貴。 五年流光,將我這塊生鐵淬煉成了鋼。從行政專員、人事專員、黨群宣傳干事到綜合管理部副主任,從照本宣科到創新組織生活形式,這條路上有太多深夜加班的星光,太多反復修改的文稿,太多與同事們同吃同住的日夜。但正是這些,讓我明白了什么是“潤物細無聲”的辦公室工作,什么是腳踏實地的成長。 重慶軌道交通的藍圖還在延伸,我知道,未來的挑戰不會比過去少。如同我們鋪設的鋼軌,既要承受千鈞重壓,又要保持筆直向前。那么我該如何做呢?大概是繼續以“匠人”精神打磨黨務工作,讓紅色基因在鋼筋水泥中生根發芽,為電建“渝軌精品”建設貢獻更多力量。 不忘來時路,更兼風雨行。 與你共勉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