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欄河邊 |
|
|
|
七月的房縣,綠意蔥蘢,連空氣中都氤氳著植物生長的清新氣息。沿著馬欄河邊的步道緩步而行,兩側的柳樹正舒展著柔軟的枝條,淺風一吹,輕輕掃過河面,帶起層層漣漪。我望見陽光在清澈的水面上跳躍,仿佛灑下一地碎金,又像一封久遠來信,在時光深處沉睡多年后,終于再次穩穩落入掌心。身旁,有蟬鳴悠長,有孩子的笑聲從不遠的廣場上傳來,這座縣城的夏天,比從前更明亮了,也更有呼吸感。 自項目開展以來,團隊長期駐扎現場,深入城區街巷、河邊溝底,見證著馬欄河從渾濁走向清澈的每一步過程。如今項目即將完工,回望馬欄河的轉變,也是在回應初心的召喚。 最開始來到這里時,馬欄河還不能稱作“美麗”。河岸低洼處常年滯水,沿岸排口污水直排讓人不敢靠近,雨污交錯的老舊管網早已不堪負荷,每逢暴雨,污水倒灌的場景讓人揪心。那時候,沿河居民常說:“河就在家門口,卻不敢開窗。” 而我們的任務,正是讓這條河重新呼吸。 項目啟動后,我們主要聚焦在縣城區的雨污管網修復與擴建,以及污水處理廠的技改消缺。每天從清晨開始,施工人員便分布在河岸附近的街巷中,挖溝、架管、調試設備,有時汗水混著泥水,干一整天身上都找不到干燥的地方。我們深知,這是一次從“源頭”出發的系統治理,只有管得住地下的水,河里的水才會真正清。 白天在城區街巷穿梭施工,夜晚在燈光下繼續管線鋪設,成了這段時間的常態。尤其是在冬季,低溫與雨雪加大了不少細節難度。哪怕嚴寒裹身,工程不停,進度也始終沒有懈怠。 每一個在泥水中完成的節點,都是上百次圖紙討論、現場勘測和反復協調的結晶。雖然鮮有掌聲,但當一個個老舊管道被替換,污水不再直排,從前渾濁的支流慢慢開始泛起波光,一切終有了回報。清晨,耳邊再不是滴滴嘩嘩的排污聲,而是河水自然流動的潺潺聲音,在不經意間敲打心弦。有人說:“我們不是在修下水道,是在幫這一片地找回干凈的水?!碑敃r聽來覺著俗,但現在想起,卻是沉甸甸的真實。 除了工程人的堅持,我們還有志愿者的溫柔。 建設之余,我們時常組織“清河行動”,呼吁大家一起守護這條再生的河。項目部志愿者們穿上整齊的藍色馬甲,帶上垃圾夾和環保袋,沿馬欄河步道緩緩前行。春日暖陽下柳綠花紅,孩子追著蝴蝶奔跑而過。我們彎腰拾起散落的塑料瓶、煙頭、舊報紙,偶有路人見狀,也會駐足加入。一位老大爺曾在河邊看我們撿垃圾良久,最終走過來對我說了一句話,我至今記得:“這河,是變好了,前幾年我哪想到還能站這兒釣魚。” 是的,變化不僅止于工程這一端,更延伸到了人們的心里。當河水清了,岸邊綠了,人也回來了,鳥兒也開始多了。曾經無人問津的水岸,如今成了親水廣場、休憩長椅、小型濕地公園的連接帶。婆娑樹影下,老人在吊床上打盹,小孩跨著滑板車呼嘯而過,年輕人則結伴在步道上慢跑。那些不在藍圖之中的畫面,成了我們最珍貴的“驗收成果”。 如今再次走在馬欄河邊,陽光灑在河面上,透過澄澈的水能清晰地看到底部灰白的卵石與螺殼。水草隨波擺動,幾尾銀色小魚從石縫中穿梭而過,宛如精靈。河邊種滿了鳶尾、蘆葦與馬藺,幾只白鷺立在石堤上踱步小憩,偶爾展翅飛起,像落在城市之上的一抹詩意。而不遠處,一位年輕媽媽正在拍照,兩個孩童在她身旁追著一只橙黃的風箏奔跑,歡笑回蕩在河岸。 這一切,正是我們為之努力的意義。這條曾被遺忘、被厭棄的城市之水,如今,清澈地流過城中央,也流進了人們的心田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