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中的守望者 |
|
|
|
我是一排排矗立在戈壁灘上的鋼鐵白楊,銀色的葉片日夜切割著塔克拉瑪干的狂風。當第一縷晨光刺破天山雪峰,那些穿著反光背心的身影便從板房里涌出,像沙漠甲蟲般執著地在光伏矩陣間穿行。他們用螺栓與電纜為我編織神經,用數據與代碼賦予我靈魂,將人類對光的渴望,深深烙進我這具由硅與鋼鑄就的軀體。 老閆的安全帽總是歪戴著,像戈壁灘上倔強的胡楊。這個干了二十年火電的老兵,如今帶著他的激光測距儀在光伏板海洋里巡航。記得沙塵暴突襲那天,他逆著狂風撲向松動的支架,用整個身體壓住震顫的螺栓,黃沙灌進他的領口,卻在懷里的工具包外結成硬殼——那里裝著全組人的絕緣手套。他總在班前會上用濃重的甘肅口音吼:“光伏板不是鐵疙瘩,是捧著陽光的瓷器!”項目部值班室的玻璃上,貼著手寫的每日安全檢查清單,那些被風沙磨出毛邊的紙角,記錄著戈壁灘上每一個平安的黎明。 九零后技術員小靳的電腦是營地里的第二個月亮。他的操作臺永遠亮著三塊屏幕:左側是光伏陣列的實時數據流,右側跳動著氣象衛星云圖,中間的圖紙上,他用鼠標勾勒著追光系統的神經脈絡。為了搶修逆變器故障,他在設備旁日夜守候,連續六小時緊盯屏幕,眼底布滿血絲,卻仍用發僵的手指精準敲出最后一行調試代碼。當系統重啟的綠光微微亮起時,他揉了揉酸澀的雙眼笑了,那笑容讓我明白,看似冷靜的代碼背后,跳動著怎樣執著的心。 最年輕的施工員小郭總自稱“追光的人”。他帶著全站儀在光伏陣列間行走,調整支架角度的認真勁兒像在給向日葵扶正臉龐。沙暴天里他撲在剛澆筑的混凝土基礎上,用身體壓住防塵膜,回到宿舍能抖出半斤黃沙。他手機相冊存著戈壁的四季:春天的沙塵、夏天的烈日、秋天的霜掛、冬天的雪原——唯獨沒有自己的正臉。 最難忘那個寒潮警報頻閃的深夜。八級大風撕扯著固定支架,積雪在組件表面結成危險的冰甲。監控室里警報聲此起彼伏,我卻看見他們像出征的戰士般集結:老閆帶著檢修組沖進風雪,安全繩在腰間連成生命之鏈;小靳把熱成像儀綁在無人機上,屏幕里的溫度圖譜成了黑暗中的眼睛;小郭領著后勤組架起移動取暖站,保溫桶里的姜茶蒸騰出白霧。對講機里沙沙的電流聲傳來老閆的呼喊:“保住發電量!”他們的身影在暴風雪中化作連綿的剪影,用體溫融化著科技的寒冬。 如今,我的硅晶陣列每日為三萬家庭送去光明,像沙漠長出的銀色向日葵。他們的指紋藏在每個接線盒里,他們的呼吸刻在每串數據流中。當暮色將他們的影子投在光伏板上,我總想起那些與風沙搏斗的日夜:老閆口袋里永遠裝著的備用絕緣膠帶,小靳屏幕里跳動的綠色曲線,小郭手機里工地的春夏秋冬……在這片曾經只有駝鈴與風嘯的土地上,他們用螺絲刀與鍵盤,寫下了屬于新時代的坎兒井傳說。 天山的風依舊在唱,而我知道,這些把青春種進戈壁的新能源人,才是照亮未來的真正光源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