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優秀共產黨員】匠心鑄就先鋒本色 青春閃耀黨徽光芒 |
|
|
|
在尼那電廠廠房,一個瘦高而堅定的身影總是格外醒目——他就是馬明,一名將根深深扎在生產一線的90后青年共產黨員,更是電廠上下公認的“技術多面手”。近兩年,他帶領團隊攻堅克難,完成12項技術創新成果轉化;在洶涌的洪水面前,他沖鋒陷陣,守護電廠安全。他以實干為筆,以擔當為墨,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青春答卷,讓胸前的黨徽在高原水電一線熠熠生輝。 匠心:于毫厘之間見真章 “干技術,就得有股子鉆勁和細勁?!边@是馬明常掛在嘴邊的話。2014年,懷揣著對水電事業的熱愛,馬明走出校園,一頭扎進了尼那電廠。從踏入廠房的第一天起,他就展現出超乎尋常的認真與執著。面對龐大復雜的發電機組、精密繁復的控制系統,他沒有絲毫畏難。他的工作服口袋里,永遠揣著一個小本子和一支筆,記錄著每一次巡檢的異常、每一次操作的要點、每一位老師傅傳授的經驗?!岸嗫?、多問、多記、多練”,是他給自己定下的鐵律。 他像一塊海綿,貪婪地汲取著專業知識,運行規程倒背如流,設備原理深研細究。面對苦、累、臟、險的工作,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:“讓我來試試!”無論是鉆進狹窄悶熱的電纜夾層排查隱患,還是頂著刺鼻的氣味處理油污,他總是沖在最前面。那份不怕臟累的勁頭,那份對細節近乎苛刻的追求,讓同事們既佩服又心疼,贊譽不絕。然而,對于贊譽,他總是靦腆地擺擺手:“都是分內事,大家都能干好?!?/p> 這份匠心,不僅體現在日常的點滴,更融入到他主導的每一次“小改小革”中。他善于發現運行中的細微不便和潛在風險,并付諸行動去優化。一個螺絲的緊固方式、一條線路的走向優化、一個指示燈的亮度調整……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改動,凝聚著他大量的觀察、思考和反復試驗。正是這些源于實踐的“微創新”,日積月累,有效提升了設備的可靠性,降低了維護成本,改善了工作環境。馬明用行動證明,真正的“匠心”,往往就蘊藏在對平凡工作的極致專注和不懈追求之中,于毫厘之間閃耀著智慧的光芒。 攻堅:創新路上勇當先 尼那電廠運行多年,部分設備老化帶來的運行瓶頸問題日益凸顯,成為制約安全穩定運行和經濟效益提升的“卡脖子”難題。面對挑戰,馬明主動承擔起機組輔機盤柜改造的重任。 這是一塊難啃的“硬骨頭”。老舊圖紙與實際設備存在差異,新老系統兼容性差,改造窗口期短,技術風險高。壓力面前,馬明展現出共產黨員敢打硬仗的銳氣和青年技術骨干的闖勁。他徹底“泡”在了現場和資料室里。白天,他帶著圖紙,一個端子一個端子地核對參數,一根線一根線地捋清走向,汗水浸透了工裝;夜晚,他反復推演改進方案,力求萬無一失。改造實施階段,他更是全程深度參與,從盤柜配線的精細布局,到系統聯調的每一個環節,他都親力親為,嚴格把關。最終,改造任務高質量完成,老設備煥發新生,全面滿足了現代電網對安全穩定運行的要求,為電廠的安全運行和經濟效益提升筑起了堅實的技術堡壘。這次成功實踐,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,更成為一次生動的現場教學,有效帶動了整個檢修隊伍專業技能水平的躍升。 創新,是馬明身上另一抹亮色。在負責機組檢修時,他敏銳地察覺到傳統檢修工藝耗時長、用人多、成本高的弊端。經過深入研究和多方論證,他大膽提出并成功應用了“風洞內線棒更換工藝”。相比傳統方法,它大幅減少了高空、密閉空間作業的風險點,作業人員需求從20多人銳減到5人左右,整個檢修工期縮短了整整30天!經濟效益更是立竿見影,累計節約檢修直接成本數百萬元,同時因縮短停機時間而增加的發電收益也達數百萬元。這項創新,為電廠降本增效開辟了新路徑,展現了青年黨員敢于突破、勇于創新的先鋒本色。 擔當:危急時刻顯忠誠 2024年汛期,一場罕見的強降雨席卷電廠所在流域,洪水裹挾著泥沙咆哮而至,電站安全面臨嚴峻考驗。險情就是命令!作為設備技術骨干和黨員先鋒,馬明沒有絲毫猶豫,第一時間組織班組人員,冒著瓢潑大雨沖向防汛搶險最前沿。 現場情況萬分危急,部分電纜溝出現倒灌涌水,一旦蔓延,將直接威脅機組運行甚至全廠安全。在持續48小時的艱苦鏖戰中,馬明始終沖鋒在最危險的地方,仔細排查每一處可能的滲漏點和設備隱患。憑借對設備布局的了如指掌和豐富的應急處置經驗,他迅速鎖定險情位置,制定搶險方案。在冰冷的積水中,他帶頭搬運沙袋、架設潛水泵、封堵涌水點。汗水、雨水、泥水交織在一起,濕透的衣服緊貼在身上,但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:保住設備!保住發電! 經過連續奮戰,馬明帶領團隊成功處置了3處電纜溝涌水重大險情,有效遏制了水勢蔓延,確保了4臺發電機組在極端惡劣天氣下始終保持滿負荷安全穩定運行。他以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堅固的“技術堤壩”,為電廠成功抵御自然災害、保障電網可靠供電作出了關鍵貢獻。他用無畏的行動,在最危急的時刻,擦亮了共產黨員的身份標識,詮釋了“平常時候看得出來、關鍵時刻站得出來、危急關頭豁得出來”的責任與擔當。 傳承:學思踐悟礪初心 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”這是馬明篤信并踐行的學習理念。他深知水電技術的博大精深和個人能力的局限。在尼那電廠這個大家庭里,他始終保持著謙虛好學的姿態。經驗豐富的老運行員、技藝精湛的老師傅,都是他虛心求教的對象。遇到技術難題,他從不藏著掖著,總是主動提問,與同事們熱烈探討,在思想的碰撞中尋找最優解。 他不僅向他人學,更在實踐中不斷總結、提煉。工作間隙、飯后休息的零碎時間,都被他充分利用起來,鉆研業務書籍、查閱技術資料、整理工作筆記。幾年下來,他積累、編寫了詳實的工作規程和典型案例分析,并他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知識,耐心指導年輕同事,幫助他們少走彎路?!皩W習工作化,工作學習化”的理念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動體現。 勤奮與悟性,結出了累累碩果。尼那電廠“技術能手”、青海省“振興杯”青年職業技能大賽電工組“優勝獎”、中國水電四局“青年崗位能手”……每一份榮譽背后,都是無數個日夜的辛勤付出和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執著追求。他不僅用實力證明了自己,更成為了青年員工爭相學習的榜樣,用自身的成長軌跡引領著身邊的青年共同進步。 三十而立,風華正茂。 馬明的青春畫卷上,沒有驚天動地的潑墨重彩,唯有十年如一日的晨昏堅守;沒有振聾發聵的豪言壯語,只余那句樸實無華卻力抵千鈞的“讓我來看看”。他的雙手,常浸透油污,卻穩穩攥緊責任的重量;他的腳步,踏遍廠房的每一寸鋼鐵脈絡,卻深深烙下奉獻的足跡;他的身影,在震耳欲聾的機組轟鳴中,站成一道信仰鑄就的脊梁。這脊梁,挺立著攻堅克難的銳氣,凝聚著精益求精的匠心,更扛起了甘于奉獻的擔當。 他的青春,因胸前黨徽的輝映而愈發璀璨奪目,因歲月匠心的打磨而愈顯厚重堅韌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