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愛平:踏遍山河守初心,一線擔當映赤誠 |
|
|
|
在寧杭客運專線工程指揮部的斑駁墻影里,在山西黃河峽谷的凜冽山風中,在云南丹達河的河谷濤聲里……二十載春秋流轉,崔愛平的腳步已踏過祖國的大半個山河,那奔忙的身影,始終如一團躍動的火焰,在一線不斷刻畫著作為一名電建人的執著與赤誠。 初心如炬,做黨員先鋒的“帶頭人” 自2005年扎根工程一線,“電建人”的自豪感便在崔愛平心底生了根。初入現場時的熱忱從未褪色,他總以“第一個來,最后一個走”的堅守啃下技術難關,“不解決問題不罷休”的韌勁成了同事們最深刻的印象,而“只要用心,處處都是學問”這句口頭禪,恰是他扎根一線的生動注腳。 2009年成為共產黨員后,這份初心更添了沉甸甸的責任。他將“知之愈明,則行之愈篤”刻在心頭,把勤學當作善戰的根基,業余時間啃專業書籍、鉆技術難題,把業主與同事的意見視作進步的階梯,在批評中淬煉本領。他像海綿般吸納經驗,又以“善總結”的習慣沉淀成長,讓黨員的先鋒底色在工地上愈發鮮亮。 在山西西龍池項目,他針對不同地質調整爆破參數,以“短進尺、少藥量”的精準施工確保洞室安全,業主驗收時評價他“崔工把技術當生命,把工程當自家事,交給這樣的人我們一百個放心。”; 轉戰寧杭客運專線工程指揮部工程部時,跨河現澆連續梁施工堪稱“硬骨頭”。他不僅帶著團隊啃下了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與審批難關,更在橋梁澆筑完成后,將施工中的經驗教訓梳理成跨河現澆連續梁施工總結報告。這份“做完還要做好”的較真,讓同事評價他“是既能啃硬骨頭,又善總結沉淀的技術骨干”。 云南丹達河項目因地質復雜多次塌方,已開挖坡面出現多條裂隙。他第一時間帶圖紙到現場,白天與監理、業主、設計方共同踏勘確認地質情況,夜晚對照監測數據優化爆破參數與支護方案。他采用“手風鉆分層淺孔爆破+預裂爆破”策略控制開挖精度,以“邊開挖邊支護”節奏穩住邊坡。業主在例會上多次表揚:“面對險情,有擔當、不推諉,讓我們看到了電建人的硬核實力。” 以黨員標準校準行動,是他不變的準則。對標崗位職責錘煉本領,讓“迎難而上”成了日常;吸收各方意見、總結實戰經驗,又讓他在實踐中持續精進。那份“把心沉下去、把活干上去”的信念,讓他不僅多次獲評先進生產(工作者),更成了業主心中“信得過、靠得住”的標桿,更贏得了團隊與合作方的深層信賴。讓黨員的光芒在工程一線愈發閃耀。 新程再啟,做黃龍一線的堅守者 “崔副經理常說‘別怕難題,咱們一起琢磨,總能找到法子’,跟著他干,心里特別踏實。”黃龍項目部的年輕調度員史明勝,自崔愛平2024年11月來到甘肅黃龍項目,就成了他身邊的“跟屁蟲”。說起這位新來的生產副經理,史明勝總能想起初到項目時的場景——當時面對復雜的地質勘察報告,自己急得滿頭汗,崔愛平卻笑著拍拍他的肩膀:“來,咱們拿著圖紙去現場走走,巖層可比書本會說話。” 崔愛平說話語速不快,字字卻透著篤定。無論清晨的料場還是深夜的辦公室,他身上總有股從容勁兒,再棘手的事到他這兒,都能拆解成“一步步能落地的辦法”。食堂門口的水泥地上,剛出鍋的饅頭還冒著熱氣,他攥著兩個站在工友中間,聽攪拌機班組老李念叨齒輪卡澀的毛病,忙掏出皺巴巴的筆記本,封皮上還沾著上周修水泵蹭的油污,筆尖在“攪拌機異響”下重重畫道線,連說三個“記下了”,末了補句“晚飯前準修好,耽誤干活我賠你們饅頭。” 今年春節,項目部大半工友輪休回家,崔愛平收拾好行李又放了回去。“開春要搶邊坡支護的工期,設備檢修、材料進場都得盯著,走不開。”他給妻子打視頻時,鏡頭里小孩舉著畫的全家福晃:“爸爸,隴山的雪是不是比咱家的大?”他笑著點頭,掛了電話就往料場走,寒冬里設備容易凍裂,他得逐個檢查液壓管的保溫套,給閑置的攪拌機換防凍機油。 年三十晚上,食堂飄著餃子香,他端著碗挨桌坐,給留守的工友添醋加蒜:“老李,你那臺裝載機的變速箱,初三我帶修理員拆開看看。”正說著,山風突然掀動了工棚的帆布,他撂下碗就喊:“拿繩子!別讓雪灌進材料庫!”一群人頂著風雪加固棚頂,雪粒子打在臉上生疼,他卻笑著喊:“這年過得帶勁,來年準能順順當當!” 大年初一清晨,他踩著未化的積雪去巡查邊坡。前一晚的雪壓彎了防護網的立柱,他掏出卷尺量變形幅度,在日志上畫下草圖,旁邊批注:“初三調兩臺千斤頂來校正,務必趕在融雪前加固。” 年輕技術員說:“跟著崔副經理干,累是累點,但心里敞亮。”這話在春節留守的日子里更顯真切,他沒說過豪言壯語,只是把“堅守”二字,融進了每一個清晨的料場、每一盞深夜的臺燈,融進了工友們踏實的笑容里。 真情實意,做隴山建設的外交官 黃龍項目在隴山深處,進出是盤山的蜿蜒山路,單程到天水麥基要轉過無數道彎、顛簸1個多小時,雨雪天常有路段泥濘。在日常的工作中,崔愛平時不是在協調就是在協調的路上,常在路上跑,大家笑稱他“把辦公室搬到了山路上”,他卻摩挲著磨破邊的民情臺賬說:“在隴山打交道,得懂石頭的硬、山風的烈,更得懂人心的熱,你把人家當自家人,路才能越走越寬。” 崔愛平成了項目名副其實的“隴山外交官”,用“腳下沾泥的智慧”架起溝通橋梁。針對山地通勤“晴通雨阻、晝熱夜寒”的特性,隨車備著三樣“法寶”:裝著防滑鏈、鐵鍬的應急包,一個U盤錄著自己喜歡的歌,還有標注著“后山設備需維修、征地需要再去一趟王叔家”的民情臺賬,把顛簸的通勤路變成“移動協調站”,常趁停車間隙給工友打個電話:“張工,上次說的給工地路邊草坪的灌溉水管,我讓物資部捎了些樣品。” 項目征地協調遇到困難了,山民擔心施工影響自家耕地,好幾次把進場的設備攔在路口。他每天天不亮就揣著筆記本出門,沿著崎嶇的山路挨家挨戶拜訪,兜里總裝著當地產的野山棗,坐下就和老鄉拉家常,聽他們說顧慮、算收成。有次收工時被年輕員工問起竅門,他正擦著手上的泥,說著:“工程是干出來的,人心是暖出來的。兩樣都抓實了,就沒有拿不下的活兒。” 有次為了協調一段進場道路,他從清晨跑到日暮,腿肚子都轉了筋,路過山民老李的羊圈時,見柵欄被風雪壓塌了一半,二話不說就挽起袖子幫忙搶修,直到星星爬上隴山才往回走。第二天老李主動找到項目部:“崔總,路的事兒你們盡管修,我去幫你們跟鄉親們說!” 這套“用腳丈量+用心共情”的工作法,讓項目征地協調周期縮短了,外來單位參觀后的滿意度測評次次滿分。同事們笑稱他“把辦公室搬到了山路上”,他卻摩挲著磨破邊的民情臺賬說:“在隴山打交道,得懂石頭的硬、山風的烈,更得懂人心的熱,你把人家當自家人,路才能越走越寬。” 那些在山路上磨平的鞋底紋路,在臺賬上記滿的鄉音俗語,恰是這位“隴山外交官”最生動的名片:他用腳步焐熱凍土,用真誠敲開山門,讓每一次協調都成為連接項目與鄉土的紐帶,讓“電建人”的擔當在隴山深處扎下了根。 在黃龍已過大半年,隴山的風依然如他初來時那般帶著韌勁,恰如他骨子里從未變過的執拗。他筆記本那片泛黃的銀杏葉見證著他從秋到夏的堅守,鞋跟的白痕記錄著踏遍山野的執著,前路或許漫長,但那顆焐得滾燙的匠心,定能引著他一步一個腳印,踏得堅實,走得長遠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